韩信的“逃走”是故意为之吗?为何萧何能够得知呢?

 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。它讲述了韩信原本是项羽账下的郎官,多次献给项羽,项羽不接受。叛逃项羽去刘邦后,他仍然没有被重用。后来,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,受到萧何的赞赏。在刘邦去南郑的路上,韩信认为自己很难被刘邦重用,中途逃跑。被萧何发现后,他被追回,崇拜将军,最终帮助刘邦赢得世界,取得成功。

  那么,如果萧何没有追韩信,或者没有追韩信,韩信的结局会是什么呢?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三个结局。

  一、被项羽俘虏

  韩信早年家境贫寒,经常送食物。秦末农民战争期间,他独自前往项梁军。项梁死后,他属于项羽。项羽认为韩信很有才华,所以他被提拔为戟郎(高级卫兵)。

  然而,韩信自己看起来很高,不愿意只做一个小郎官,所以他多次向项羽提出建议。项羽也是谁?如何听取韩信的建议,他一再忽视它。沮丧的韩信背叛了项羽,秘密投资了刘邦。

  对于韩信的背叛,西楚霸王项羽作为世界共主,会生气,下令全力逮捕。如果小何真的没有赶上韩信,他很可能会被项羽抓住。根据项羽的性格,韩信将无法生存。

  二、投奔其他诸侯

  即使韩信成功逃脱了项羽的追捕,投奔其他诸侯的帐下,其结果也注定是悲惨的。

  世界十八路诸侯国项羽分为两类,一类由六国贵族统治,另一类由刘邦和项羽领导农民起义。六国贵族建立的诸侯国的权利一直由几代公卿控制,外人根本不能干涉。农民起义领导人建立的诸侯国更注重个人军事才能。

  韩信没有这两点。他出身贫寒,没有贵族地位。此外,韩信是一个英俊的天才,而不是一个将军。他很难一步一步地依靠自己的军事成就。因此,无论韩信投靠诸侯王,其结果都要么被绑在项羽身上,要么被杀在战场上。

  三、隐居深山

  韩信从小就熟悉军书,一直梦想着出人头地。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,他毫不犹豫地忍受了“胯下之辱”。让韩信隐居深山,其实不是他想要的。

  当时恰逢乱世,诸侯混战,百姓流离失所。韩信去哪里容身?更何况他的家庭是徒弟,没有技能。他一开始是因为吃不下饭才投军的。他为什么要隐居?

  因此,我得出结论,韩信并非真的“逃跑”,而是实施了一场“欲擒故纵”的惊天阴谋。

  韩信知道萧何有识人的能力

  韩信第一次叛楚投汉时,没有被任命。有一次,他因违反军法而被斩首。临刑时,他看到汉将夏侯婴,问:“汉王不想得到世界吗?为什么要杀死壮士?”夏侯婴下令释放韩信的非凡和威武,并向刘邦推荐韩信,但没有重用,只是担任苏都尉。

  因为他担任这个官职,他遇到了刘邦的重要谋士萧何。经过几次高谈阔论,萧何非常信服。他答应向刘邦推荐并重用自己。然而,由于萧何忙于担任相国事务,刚刚完成分封,刘邦即将进入蜀国,因此他未能履行承诺。

  韩信知道萧何珍惜人才,没有达到目的,于是实施了“逃跑”计划,诱使萧何追赶。如果韩信没有故意安排,萧何怎么会第一时间知道一个下级官员在熙熙攘攘的蜀军中逃跑?而且,晚上,如果韩信不是故意做的,萧何怎么会找到他,追上他?

  在项羽分封的世界十八路诸侯中,刘邦是最“委屈”的。按照义帝“先入关者为王”的约定,刘邦应该是世界共主。然而,由于实力不如项羽,他不得不让步,几乎在“鸿门宴”上失去了生命。虽然张亮靠自己的生命谋生,但他被分封到当时最荒凉的巴蜀地区。

  这让刘邦及其追随者敢怒不敢言,刘邦的大部分士兵都是草根出身的家乡孩子。虽然他们有一段时间勇敢,但他们缺乏战略。所有这些都为韩信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条件。

  韩信利用自己的“战略”,成功地走上了能够展示自己才能的历史舞台,成为汉朝最重要的开国英雄,实现了自己出人头地的梦想。然而,它“兔死狗煮,鸟尽弓藏”的人生终结,不禁让人感叹“成也萧何败萧何”!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