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商隐为何成为“冷门”诗人?

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,却被称为“冷门”诗人,其原因主要在于他的诗作被认为过于晦涩难懂。相比于杜甫、李白等其他著名诗人的直白明了的表达方式,李商隐的作品充满了玄虚蕴蓄之美,需要读者深入品味。他更喜欢用暗示和隐喻来表达情感,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使他的作品成为了独特的存在,也使他因此成为了“冷门”诗人。

除了李商隐“抄袭”、曹雪芹“不古风”,还有人指责古装剧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主题曲歌词“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”全靠堆砌辞藻、矫情而不知所云,不如喊麦——很明显,此人并没读过李清照的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,也不知《知否》的剧名同样出自这首词。

“冷门诗人李商隐,不够古风曹雪芹,辞藻堆砌李清照”,这些历史鼎鼎有名的人物,竟无一幸免被吐槽,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,都成了无知之辈口中的不入流,真是令人唏嘘。

其实,经典并非不可挑刺,文艺作品的鉴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,但这都需要相当的水平和能力。

不难发现,近年来,不单是歌曲,国潮、古风的各类产品已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的心头好。越来越多人身着汉服走上街头;故宫淘宝店坐拥664万粉丝,联名款口红一度成为话题焦点……中国风的流行代表了年轻一代成长起来的文化自信。但值得警惕的是,一些人热捧古风其实喜欢的是那些古色古香的外表、装饰或者辞藻,却对这些物件或者古语背后的含义知之甚少。因此,在中国风流行的同时,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,让年轻人更多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本身,提高其欣赏辨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。

拥有信息,但没有专业知识;拥有观点,但没有文学积淀;拥有本能,但没有逻辑思维,笔者以为,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经典作品进行系统、深层的阅读训练,将自身浅层次的趣味爱好当成唯一的审美标准。

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,一个没有经过经典洗礼的心灵不会是强健而丰满的心灵。经典作品的阅读恰恰离不开慢阅读、深阅读,只有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,细心琢磨文字背后的意味,只有多角度涉猎,广泛搜寻掌握与经典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,才有可能撩开经典的面纱,一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美。

要避免李商隐“冷门”“抄袭”之类的笑柄,除了对经典阅读的系统训练,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可或缺。譬如,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,而应沿着昔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,从字、词、意向等入手,层层递进,扎实分析,理解经典背后的韵味。此外,研究古典文化的专家、学者们也应当编写一些高质量的普及性著作,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拓展课外阅读。以知识底蕴为支撑,人们才能真正分辨妍媸、充盈内心,收获精神愉悦。腹有诗书,当然气自芳华。

但愿李商隐成“冷门”一去不复返。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